“粽味故乡浓——侨界端午游园会”活动在肯尼亚举行
目前,中电建、深圳环水集团、安吉尔环保、绿能粒子、清研、中科宁波所、新特丽、烯旺、超美、中凝、名流、锂德、博铭维等以及深圳市水务局在内的一大批节能环保及新能源领域的国内外优秀企业及政府单位明确参展意向,届时将携最新的产品及技术精彩亮相高交会。
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突发环境事件现场指挥与协调制度,完善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和公开机制。将应对气候变化要求纳入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推动将气候变化影响纳入环境影响评价,通过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推动区域、行业和企业落实煤炭消费削减替代。
开展臭氧形成机理和源解析工作,统筹考虑PM2.5和臭氧传输规律和季节性特征,加强差异化精细化协同管控,开展PM2.5和臭氧成因的关联性研究工作,提高污染控制精准性。建立健全农业绿色循环低碳生产制度,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集成应用全程农药减量增效技术。4.严守湖泊生态保护红线。受盆地、冬季逆温天数多等地理、气候条件影响,冬季市区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污染季节性区域性特征明显。
加强对文化娱乐、商业经营中社会生活噪声热点问题日常监管和集中整治。(二)全面深化重金属污染防治推进重金属污染环境防控。数据显示,每年因大气污染而过早死亡的人数约有700万,其中因PM2.5死亡的人数有400多万。
流行病学研究通常假设所有个体的情况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个体间存在很大差异。我们还发现慢阻肺的呼吸系统炎症对空气污染更加易感,肺功能较差的人群对PM2.5导致的系统性炎症更加易感。至今我们团队已经对10个人群开展了大量研究,也获得了一些相关成果。(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本报记者张思玮、见习记者陈祎琪整理)。
在对糖尿病前期人群开展研究时,我们选择的人群是参与体检年检的人群,而体检本身又在个人健康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除获得大量环境暴露的结论外,还可以结合多组学研究解释其发生机制。
不同疾病状态下的患者在空气污染暴露状态下的反应也不同。空气污染物PM2.5成分复杂,它不是单独的化学品,而是多种化合物的混合,且粒径大小不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2030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更重要的是,研究结果有助于国家和社会将易感性作为特定的环境质量标准,从而更大程度地保护人类健康,增强环境公平性。
因此关注个体和人群易感性,一方面有助于个体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更好适应环境;另一方面能够推动面向易感人群的针对性公共防护政策的出台。通过一系列研究,我们发现糖尿病前期人群对空气污染更易感;血糖代谢紊乱会加剧PM2.5对血管功能的损伤,导致血管弹性降低、内皮功能失调。外部环境中,大气污染是一类致癌物。具体而言,40%的慢阻肺过早死亡、20%的新生儿死亡和20%的糖尿病死亡都是空气污染导致的。
在后来的研究设计中,我们增加了病例对照,对易感性进行更加深入且系统的分析。整体而言,空气污染具有人群易感性,它对患病人群的过早死亡贡献超过20%。
PM2.5进入人体后可能沉积到肺泡,穿透心血屏障甚至是血脑屏障,影响人类神经。该研究在上海糖尿病人群中发现超细颗粒物与呼吸系统炎症有非常稳健的关联,但由于研究只针对糖尿病人群,因此无法证明他们一定比健康人群更易感。
另外,不同疾病、性别、年龄的人群对PM2.5的易感性也不同。如糖尿病是代谢紊乱综合征,患者身体处于长期慢性的炎症状态,而大气污染往往是通过炎性来影响人体各个器官的,为了确定两者间的相关性,我们开展了一种流行病学的研究设计定群研究。研究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易感性的意义在于,如果能够识别出环境污染对每个个体或亚健康人群的影响,公众在体检后就能够获得更为科学有效的健康管理指导性建议,增强采取环境污染个人防护措施的意识。通过机制研究能够进一步论证个体对空气污染易感性的因果关系,对预防疾病、保护健康意义重大。有学者估算,如果中国的PM2.5值降到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指导值5微克/立方米,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就可以增加1.2~1.4岁。在研究中,我们越来越多地借助多组学方式,即把暴露组学与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结合起来,进一步解释大气污染暴露导致个体健康效应易感性差异的机制。
当然这只是风险评估的结果。在健康管理中,个人虽然是第一责任人,但却难以控制外部环境的影响
具体而言,40%的慢阻肺过早死亡、20%的新生儿死亡和20%的糖尿病死亡都是空气污染导致的。整体而言,空气污染具有人群易感性,它对患病人群的过早死亡贡献超过20%。
外部环境中,大气污染是一类致癌物。在研究中,我们越来越多地借助多组学方式,即把暴露组学与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结合起来,进一步解释大气污染暴露导致个体健康效应易感性差异的机制。
当然这只是风险评估的结果。至今我们团队已经对10个人群开展了大量研究,也获得了一些相关成果。如糖尿病是代谢紊乱综合征,患者身体处于长期慢性的炎症状态,而大气污染往往是通过炎性来影响人体各个器官的,为了确定两者间的相关性,我们开展了一种流行病学的研究设计定群研究。另外,不同疾病、性别、年龄的人群对PM2.5的易感性也不同。
在健康管理中,个人虽然是第一责任人,但却难以控制外部环境的影响。PM2.5进入人体后可能沉积到肺泡,穿透心血屏障甚至是血脑屏障,影响人类神经。
在后来的研究设计中,我们增加了病例对照,对易感性进行更加深入且系统的分析。通过机制研究能够进一步论证个体对空气污染易感性的因果关系,对预防疾病、保护健康意义重大。
我们还发现慢阻肺的呼吸系统炎症对空气污染更加易感,肺功能较差的人群对PM2.5导致的系统性炎症更加易感。空气污染物PM2.5成分复杂,它不是单独的化学品,而是多种化合物的混合,且粒径大小不同。
数据显示,每年因大气污染而过早死亡的人数约有700万,其中因PM2.5死亡的人数有400多万。因此关注个体和人群易感性,一方面有助于个体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更好适应环境;另一方面能够推动面向易感人群的针对性公共防护政策的出台。在对糖尿病前期人群开展研究时,我们选择的人群是参与体检年检的人群,而体检本身又在个人健康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本报记者张思玮、见习记者陈祎琪整理)。
研究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易感性的意义在于,如果能够识别出环境污染对每个个体或亚健康人群的影响,公众在体检后就能够获得更为科学有效的健康管理指导性建议,增强采取环境污染个人防护措施的意识。该研究在上海糖尿病人群中发现超细颗粒物与呼吸系统炎症有非常稳健的关联,但由于研究只针对糖尿病人群,因此无法证明他们一定比健康人群更易感。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2030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有学者估算,如果中国的PM2.5值降到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指导值5微克/立方米,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就可以增加1.2~1.4岁。
通过一系列研究,我们发现糖尿病前期人群对空气污染更易感;血糖代谢紊乱会加剧PM2.5对血管功能的损伤,导致血管弹性降低、内皮功能失调。更重要的是,研究结果有助于国家和社会将易感性作为特定的环境质量标准,从而更大程度地保护人类健康,增强环境公平性。